2014年3月17日,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Jerome A. Langer博士受新元所所长刘新垣院士邀请来访,并在行政楼1楼报告厅为师生们做了题为“A Novel Type I Interferon Antagonist Affects SIV Infection in Monkey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upus”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刘新垣院士主持,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梁宗锁,相关学科组教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听取了学术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为Langer博士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新型I型干扰素(IFN)拮抗剂及其在猿猴中对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感染的影响和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的应用。首先,Langer博士简要介绍了干扰素的分类及I型干扰素通过依次与受体2和受体1结合介导下游信号等相关背景知识,同时介绍了这种拮抗剂的研发对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的重大意义。接着,Langer博士以I型干扰素与其受体结合的结构学特征为切入点,阐述了拮抗剂研发的原理及过程。该拮抗剂是将IFNa2的第120位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酸,改变其D螺旋结构的电荷性,同时将C末端替换为IFNa8的C端,既增强了其对受体2的结合能力,又降低了其对受体1的结合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阻断I型干扰素信号的作用。然后Langer博士着重介绍了该拮抗剂在亚洲猿猴模型中对SIV感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该拮抗剂处理后的亚洲猿猴,在受到SIV感染12周以上时较未处理组,其体内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量,CD4阳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Ki-67阳性淋巴结数量显著降低,而SIV的病毒数量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表明该拮抗剂能够有效的阻断I型干扰素相关信号,有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此外,Langer博士热情并详尽的回答了各位老师与同学的提问,并鼓励研究人员多提问多思考,指出科学源自于对未知事物的疑问。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作者与来源:细胞生物学学科组 周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