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风建设 · 正文
我院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喜讯频传,学院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日期:2017-11-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切实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学院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和实验条件的优势,学院实行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学团制。学院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才需要,着力培养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亟需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学团制实施以来,学生在大学阶段全程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工作,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佳绩频传,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一、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11月14日-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我院王毅刚老师指导的2014级生物技术学生章健负责的《靶向Wnt信号通路的溶瘤腺病毒抑制肝癌类干细胞的研究》项目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这是继我院连续五届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后取得突破,获得的首个一等奖项目,实现了学院该类竞赛的历史性最好成绩。在王毅刚老师的“抗癌先锋”学团中,该团队成员均在大一阶段就进入实验室,逐步培养其独立实验能力。大二阶段开始,团队成员就开始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包括文献查找、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操作和学术论文撰写。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利用课外时间以及假期,根据实验技术路线认真开展本项目研究,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如期完成本项目拟完成的所有实验内容,团队负责人章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申请专利1项。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学们的艰辛努力、导师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其他老师的无私帮助、校团委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同时,校分管领导现场指导和鼓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11月3日-5日,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我院喜获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8项。其中,陈海敏老师指导的2015级生物制药学生马瑶负责的《丹参根系微生物组益生菌的鉴别与功能研究》项目和程霞英、陈海敏指导的2015级生物技术学生严彬负责的《丹参种子微生物组的物种与功能多样性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马瑶团队还顺利晋级全国决赛,在决赛答辩过程中,马瑶、骆富林同学沉着冷静、思路清晰,展现出了大学生勤学求知,务实进取、积极探索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于8月份在兰州大学举行。我院两项作品通过初赛,进入此次大赛的复赛,其中创新组、创业组各1项。经复赛评审,陈剑清、吕正兵老师指导的学生祝天赐负责的《虫草素的体外合成》(创新组)进入决赛,获得二等奖;吕正兵、陈剑清老师指导、2015生物技术(全英文)学生洪梦佳负责的《抗菌肽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创业组)获得三等奖。

我院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在短短几个月内,学院师生在多项重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以“导师制”和“学团制”为载体,开展全程化科研训练,我院教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在教学实验中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科研训练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手段,并应用于学生平时培养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学团制,其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通过对导师科研课题的全程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为学生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从而为学生自主申报科研课题、独立完成科研实验、高质量产出科研成果夯实了基础。学院在学生平时的培养与管理中,多管齐下,学工办、教科办及学院领导周到服务,仔细开导,严密考核与管理,在人才培养中逐渐显现出效果。





 Copyright 2008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