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生物学硕士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医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城镇有害生物控制”浙江省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生态染整技术”教育部研究工程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本学科拥有60人的生态学队伍,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19人,其中博士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本学科近五年获得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5项,其他项目12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2100余万元。近五年获省部级奖4项,其他各类奖项6项。学科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创新。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扎实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英语语阅读和撰写科学论文。具有踏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基因表达与调控
(2)功能多肽和蛋白质研究
(3)分子酶学与工程
2、细胞生物学
(1)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
(2)蛋白质组学
(3)细胞分化与调控
(3)天然与海洋生物材料
(4)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3、植物学
(1)天然药物化学
(2)植物杂种优势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3)植物分子生物学
(4)药用植物学
4、微生物学
(1)环境与资源微生物学
(2)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
(3)植物与微生物互作
5、生物制药
(1)生物反应器制药
(2)海洋药物
(3)天然生化药物
6、生物信息学
(1)家蚕基因组生物信息学
(2)基因组序列比较与进化分析
(3)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
三、学习年限与学制
本专业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为2-4.5年。
四、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2学分以上(含32学分),要求跨专业选修,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
五、课程设置
(注: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时,在专业学位课程中开设一些必修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为本一级学科研究生必修,其余专业学位课可按不同研究方向开设进行选修。)
课程类别 |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一 | 二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MS100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2 | √ | | 必修 |
FL10001 | 第一外语(英语) | 192/4 | √ | √ | 必修 |
MS100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1 | | √ | 必修 |
专业学位课 | BS11016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48/3 | √ | | 必修 |
BS11015 | 高级分子生物学 | 48/3 | √ | | 必修 |
BS11014 | 高级生物化学 | 48/3 | √ | | 必修 |
BS11019 | 高级植物生物学 | 48/3 | √ | | 选修 (植物学方向必选) |
BS11018 | 细胞生物学前沿 | 48/3 | √ | | 选修 (细胞生物学方向必选) |
BS11020 |
高级微生物学 |
48/3 |
√ |
|
选修 (微生物方向必选) |
BS11017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 |
48/3 |
√ |
|
选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
必选) |
|
|
|
|
|
根据不同方向选修 |
|
|
|
|
|
根据不同方向选修 |
非学位课 |
|
本学科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纳入全校专业选修课范围,学生可选修全校范围的选修课 |
|
|
|
|
补修课 |
|
|
|
|
|
非本学科毕业生适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 |
学术研讨 |
/1 |
分散进行 |
学术报告 |
/1 |
分散进行 |
社会实践 |
|
不少于2周,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原则上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分散进行。 |
开题报告 |
|
第3学期 |
学位论文 |
|
第3~5学期 |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等,选择并确定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在第二或三学期中完成开题报告。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时,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德、智、体情况全面检查,不合格者停止其学籍。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论文格式应符合《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课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实验研究手段和理论计算方法、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必要的图表、结论与参考文献等。
七、培养方式
在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指导小组的学术群体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生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组织文体活动,不断增强研究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1.论文答辩通过者,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学位评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2.论文答辩或学位评定不通过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在三个月至一年内完成论文修改,可申请再答辩一次。
3.研究生若暂时达不到学位授予中发表论文的要求,可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但不能申请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一年内,达到了学位授予中发表论文要求,可向学院提出硕士学位申请,由学院进行资格审核,确定是否组织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评定。
4.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其他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周,并且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原则上要求在第1学年完成。
学院(公章): 学科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