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中药往往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发挥疗效,其有效成分极其复杂,不仅包括大量的小分子化合物,也包括很多微量元素、核酸、蛋白质和多糖类等化合物,长期以来,由于对中药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了解较少,导致中药依然缺乏可靠的、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为其质量评价和控制带来了困难,也严重阻碍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比例是影响中药药效和药性的重要因素,是中药配伍的重要指标。我院杨东风、梁宗锁两位教授基于对中药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丹参为例,对团队20年来的研究数据及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并围绕丹参中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两类物质积累规律以及二者的积累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道地药材丹参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比例较为稳定,丹参酮和丹酚酸积累具有协同性,这一重要科学规律,提出把有效成分含量比例作为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创建以有效成分含量和比例同时作为中药质量评价指标的“三维多组分”中药质量评价新模式。并定义:三维是指从有效成分的种类、组分比例和含量三个角度准确评价中药材质量;多组分是指要同时考虑中药中多种成分信息,特别是质量标志物和等效组分群。并总结出:中药组分比例可以作为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越是品种或产地固定的药材,其有效成分比例越是稳定。
在论文的审稿过程中,审稿人认为该模式是对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深化发展,可以演绎到其他中药甚至中药复方,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中医药的现代科学阐明和守正、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刚刚发表,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例如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著名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教授认为,“该团队是一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创新的队伍”,福建农林大学张重义教授认为是“一个标志性成果”;步长制药集团科研总监刘峰教授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理论”,科研基地部长马存德认为是:“中药疗效与质量控制方法密切联系的里程碑研究,这将破局单一成分质控造成的质疑。”天津数字本草检测公司冯红经理认为:“这篇文章给我们打开了数据分析的一扇窗,真是太有价值了。”
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12月29日在《中国中药杂志》发表。(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1122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