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号,伴着火热的阳光刺入早晨,六十多名生物技术学子来到生医学院东门集合,准备开始我们的天目山之旅。同学们拖着的每一份行李都承载着对未来七天实践的美好憧憬和想象。上午七时许,敬爱的梁院长为即将出发的同学们做动员和送别。院长表示,希望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真正的东西,知识不是应该止于纸上谈兵,而是要应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勇于提问、敢于质疑,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梁院长做出总结,希望参与成员能够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实践学习的经历与乐趣更加精彩形象的展现出来。送别之后,我们怀着热情高亢的心情向着目的地进发。

在经历了两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同学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刚刚抵达时,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同学们先对各类工具进行安放。
由于天气原因,同学们只好先对行李进行安放,但也正是如此,我们能够欣赏到天目山雨后绮丽的风景。
薄雾淡出于群峰之间,晨光与远山交接,细雨与微风共鸣
为了充分运用时间,老师们决定先进行一些教学。
在教学中,老师们讲解了未来植物学三天的教学计划安排,并且强调了野外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外面的微雨依旧不断,老师们同时也对天目山上的植物物种特征进行了介绍。老师们丰富的介绍些微揭开了天目山神秘的面纱,唤起了同学们探索的热情。
终于天气转晴,老师决定出发利用雨后短暂的时间带领我们体验实习过程。一个多小时过去,同学们对植物学实习的要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尝试着相互配合来提高实践任务的效率。阳光驱散乌云,带来璀璨的好天气,同学们也迎来了午休时间。
丰富而又极具特色的农家菜缓解了同学们的疲劳。随着午休时间的结束,同学们开始为下午的实习进行准备。
下午,绣球花下,小鸡苗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踱步,我们重新踏上认识植物的旅程。
老师注意到了路边的蔓胡颓子,详细地为我们介绍蔓胡颓子的形态结构与分类学特征。

短短五百米路程,我们在老师“善于发现科学”的眼睛的帮助下,竟认识了六十余种植物。它们或藏身于布满霉斑的屋檐下,或桀骜立于阴湿的水塘边。娇嫩的紫珠,芬芳的水仙花,热烈红火的木槿,平日里不起眼的小草或是千篇一律的艳丽花卉,在老师嘴里变得生动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字、种属和独特的外貌特征。

在认识到这么多可爱的植物后,同学们选择继续进发。老师在此后也带领同学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同时讲解了不同植物的外形特征。尽管下午天气炎热,但是依然挡不住同学们学习与了解相关植物学知识的热情。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到了返程的时间。在离开前,同学们沿途参观了百年的黄连树,并见到了攀附在树上的地锦。此前同学们并未采集到地锦的器官标本,于是同学们准备对树上的地锦进行采样。

众人齐力对地锦进行采样后,今日的旅程便告一段落。随后,我们回到大本营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程老师以生动简洁的话语和熟练的操作向我们描述并展示了标本的制作流程。紧接着,祁老师对标本干燥的操作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待老师教授完毕后,同学们迅速投入到火热的标本制作中。
经过一番努力后,同学们顺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餐桌上,大家欢声笑语,畅谈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至于忘记了今天路途的困顿劳累。与此同时,在烘箱中,植物标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是同学们辛勤劳作一天的成果。天目山野外实践的第一天便在这样一片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