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新闻信息 · 正文
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陈岑副教授课题组在金属医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22-12-1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2022年,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陈岑副教授与中国医科大学正畸科合作,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其中中科院1区2篇,2区2篇,3区1篇,累计影响因子36.67。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以通讯作者在中科院2区期刊“BiomaterialsAdvances”(IF=8.457)发表论文“Apatite nanosheets inhibit initial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by damaging cell membrane”。金属血管支架在能够满足血管支架的力学要求,同时具有较高的生物耐受性和体内耐腐蚀性,但术后再狭窄问题严重限制了血管支架的长效安全性。目前的研究表明,赋予血管支架表面促内皮、抗增生的多重功能是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关键。因此课题组采用酸碱两步法处+仿生矿化法在钴铬表面制备片状磷灰石涂层,并在体外可持续释放钙离子。该磷灰石涂层有利于平滑肌细胞(SMCs)和内皮细胞(ECs)的粘附,同时可显著促进ECs的增殖,并且抑制SMCs增殖。进一步分析该现象发现磷灰石涂层释放的钙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参与SMC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使得 SMCs在具有薄片状结构的磷灰石涂层表面更易被刺穿,抑制SMCs的增殖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为具有纳米结构的钙基涂层的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通讯作者在中科院1区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10.319)发表论文“3D printed porous titanium filled with mineralized UV-responsivechitosan hydrogel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osteogenesis in vitro”。3D打印多孔钛因其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于硬组织替换领域。然而,与实心植入体相比,具有多孔结构的钛植入体需要更高的骨植入效率和能力,从而满足修复骨缺损的临床需要。因此本利用光固化水凝胶的原位成胶性和钙基颗粒的仿生矿化能力,首次将矿化的光敏壳聚糖用于修饰3D打印多孔钛植入体的多孔结构。该矿化壳聚糖水凝胶可以原位填充至多孔结构的内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



以共同通讯作者在中科院1区期刊“Materials& Design (IF=9.417)发表论文“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y Poly-l-lysin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for BMP-2 delivery”。BMP-2作为美国FDA批准可以用于治疗骨缺损的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活性,然而,BMP-2在体液中稳定性较差,容易被降解和吸收,与骨修复周期难以匹配,早期BMP-2爆释导致局部浓度过高不但达不到促进骨修复的效果,反而会增加细胞毒性,造成细胞死亡;后期浓度不够则无法有效地促进成骨分化。因此,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调控生长因子的释放使修复材料最大程度满足骨缺损修复的要求,成为了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难点和热点。课题组通过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复合物修饰BMP-2白蛋白纳米颗粒,通过对复合物形貌、粒径、电荷和释放动力曲线等进行表征,我们发现GO-PLL复合物,并可以通过自主装技术修饰包裹BMP-2的白蛋白纳米颗粒,可控携带并有效缓释BMP-2活性蛋白,进而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修复兔颅骨缺损。



 Copyright 2008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