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对海洋资源产业的认识,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企业的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程汉磊海洋资源研究与保护助学基金的资助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10月27日-10月30日,由海洋生物资源系系主任孙聪带队,我院2022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6位同学组成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业实践团,前往山东烟台开展产业实践学习。
出发前,学院党委书记王晓军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于威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产业实践团做了动员,王书记指出同学们要发挥浙理学子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充分把握这次宝贵的产业实践机会来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现状,为之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团抵达烟台后,由以来科技有限公司和参船长海参合作社协助组织,公司和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陪同参观学习。首先,实践团来到牟平区海边渔村,参观了解海参的捕捞过程。师生们和当地渔民俗称“海猛子”的潜水员一起乘坐捕捞船,前往海参养殖海域进行现场捕捞。在捕捞的过程中,通过渔民和企业负责人的讲解,师生们了解到最适宜海参生长的海域一般位于北纬39度附近,因为该海域温度常年处于10度上下,海域营养盐丰富、垂直分布一致,使得海参生长速度缓慢,体型更加饱满肥厚,营养充足。同时,师生们也深刻体会到海参的捕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水体的清澈、适宜的天气、“海猛子”精湛的捕捞技术都是缺一不可的。捕捞结束后,当地渔民还为师生们展示了家庭式海参粗加工的基本流程,包括海参解剖、去内脏和初级蒸煮加工等。渔民介绍称因为海参含水量较高,经过初加工后,10斤新鲜海参只能得到重量不足1斤的干海参。


随后,实践团来到莱山区参船长海参合作社,进一步了解学习海参的工厂化加工流程。企业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为师生们展示了海参的加工全流程,包括初步蒸煮、二次清洗、低温风干、高温烘干、外形修整、产品分级、产品储存等。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了解到风干的过程中海参表面会析出盐分和其他分泌物,蒸煮是去除杂质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过程,控制蒸煮时间和温度是每个工厂“大师傅”的独门绝技,也体会到了海洋资源产品生产标准化工艺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介绍,海参加工产品需要一系列的质检环节,包括蛋白质、多糖等功能物质含量,抗生素、农药等残留含量,甚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检测。企业负责人欢迎同学们回校后将海参产品检测作为课题继续开展产业实践。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师生们进行了海参泡发,还品尝了工厂正在研制的原味海参,对于海参应该如何泡发、海参泡发过程以及泡发完全后的形态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也通过了解原味海参与泡发海参的口感显著差异,深刻体会到海参深加工技术开发的必要性。
接着,以来科技相关负责人为实践团介绍了海参产品产销现状、企业网络销售模式等内容。通过介绍,师生们了解了海洋资源加工企业创业及发展的方式,包括与传统行业巨头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网络直播与私域营销体系、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同时,以来科技相关负责人还与实践团师生就海参捕捞、加工、销售全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想法进行了交流,特别是如何建立海参标准化生产流程、如何进一步开发海参深加工产品等,为同学们未来进行相关海洋资源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对于沿途海参养殖区域附近潮间带进行了生态调查,发现了浒苔、石莼、裙带菜等海洋藻类在潮间带及近海大量分布,深入思考了海洋环境特点与生态养殖的关系以及相关污染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次产业实践,同学们开拓了眼界,深入了解了海参产业的全流程和发展现状,深刻体会到了海洋资源利用发展之路的任重道远,进一步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认识到需要在未来的学习中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而推动我国海洋资源的高质量开发和利用。
撰稿人:海洋生物资源系 孙聪;海洋资源开发技术22(1) 郭馥祯、宋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