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铁皮石斛产业研究院刚刚成立,新的学术论文发表。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梁宗锁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Phytochemistry Reviews》 (中科院二区,IF= 7.3)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different part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otential”的综述论文,本文第一作者为2023生物学博士生李园,通讯作者梁宗锁教授。
根据《雁山志》记载,早在明朝时期,乐清就开始有了采集加工铁皮石斛的传统。截止目前,乐清市雁荡山拥有“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等国家级金名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增收,已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有效方法。2023年11月9日,铁皮石斛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列为“食药同源”物质。这些政策的推行无疑将推动石斛深加工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意味着铁皮石斛市场迎来全新机遇。

本论文综述了铁皮石斛茎、叶和花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但对其生物效应强度比较、活性物质基础、构效关系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且对铁皮石斛非药用部位生物活性评价还是以细胞模型为主的基础研究,未来有必要在动物及人体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其调节宿主健康的具体分子机制,可针对特定的消费者,比如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产品。目前对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类研究主要集中在茎上,其次是叶,对花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栽培种植采收等过程中其非药用成分大多被丢弃,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未来需要加大对铁皮石斛叶和花在医药、食品、日用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研究。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铁皮石斛非药用部分(叶、花)资源充分应用到日用品、药品、动物饲料等领域,为铁皮石斛的可持续发展、药食同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DOI: 10.1007/s11101-024-09973-5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一直致力于高品质铁皮石斛中药材生态调控栽培技术种植栽培、新药创新及新产品的研发,培养了一批从事中医药创新研究的技术人才,并在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0% 以上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直接经济效益超1500万元,为铁皮石斛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截至目前,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铁皮石斛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各类重大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铁皮石斛科研成果10余项;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其中铁皮石斛发明专利10余件;获得国家保健食品批件5项,其中铁皮石斛保健食品2项;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0余篇,铁皮石斛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8月26日,由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政府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打造的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研究院由乐清市人民政府管理,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合作打造的一个研究机构,以浙江理工大学的科技人员为主,目前已建立8人团队的人才队伍(其中副教授、博士及以上人员3人、省级人才2人),并同步设立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铁皮石斛产品开发、铁皮石斛质量标准与品质评价等研究中心。研究院以切实解决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规划、科技项目攻关、技术服务支撑、产业集群培育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将深入推动乐清全域石斛品质提档升级,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模范。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院长梁宗锁介绍,目前,研究院已着手探索建立雁荡山铁皮石斛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以更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动产业品质全面提升。据介绍,研究院将进一步对铁皮石斛的种植、收获、加工、产品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制定,推动实现全行业标准应用,确保铁皮石斛从原料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通过研究和分析铁皮石斛的品质影响因素,构建一套科学的品质评价体系模型,为雁荡山地区铁皮石斛的品质分级和评价提供依据;研究院还将为乐清市铁皮石斛行业提供数据调研分析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助力地方政府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工作任务;推动铁皮石斛地方标准建立,包括加工、生产关键技术等,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定期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动实现关键产品产业化,梳理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关键科技攻关项目等。
今后,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将依托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研究院,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健康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深度融合,为乐清雁荡山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