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新闻信息 · 正文
《Advanced Science》付彩云教授与团队青年教师刘晨光利用线粒体靶向的纳米酶实现铁死亡与铜死亡共同调控的肿瘤治疗
日期:2025-06-29 信息来源: 综合办 点击数:


2025年6月,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付彩云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A Mitochondria-Targeted Nanozyme Platform for Multi-Pathway Tumor Therapy via Ferroptosis and Cuproptosis Regula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所构建的复合纳米酶实现了肿瘤细胞和线粒体的多级靶向递送,并通过调控肿瘤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和铜死亡(cuproptosis),实现肿瘤的多模治疗。

“离子干扰疗法”(Ion-interference therapy, IIT)是一种新兴治疗策略,旨在通过干预细胞或微环境中的金属离子稳态,引发预期的生物学效应。在肿瘤治疗中,铁和铜两种生物活性离子因其各自独特的细胞死亡诱导机制而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细胞内铁、铜离子稳态调控对细胞铁死亡和铜死亡的诱导,付彩云教授团队通过“次级生长”法合成,以硫化铜纳米点(Cu1.8S)镶嵌于铁基金属有机框架(MIL-88B)表面的形式,构建出一种新型双金属纳米复合材料(MIL-Cu1.8S),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实现肿瘤细胞及其线粒体的多级靶向递送。

图1. MIL-Cu1.8S-FA/TPP复合纳米酶的构建与肿瘤细胞调控示意图。

研究显示,该材料在外源近红外光照射及肿瘤细胞溶酶体低pH环境中可响应性释放Fe3+和Cu1.8S纳米点,快速产生活性氧(ROS),调控GPX4-GSH抗氧化轴,破坏线粒体功能,从而协同诱导铁死亡与铜死亡。同时,材料展现出良好的肿瘤富集能力和体内抗肿瘤效果。该研究不仅验证了双金属纳米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也首次提出利用线粒体靶向策略精确调控铜死亡,为未来开发多机制联动的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图2. MIL-Cu1.8S-FA/TPP复合纳米酶的体内分布以及多模治疗效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7616


作者简介

付彩云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副院长,浙江理工大学多肽及蛋白药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领军人才,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领衔人,青年多肽科学家奖获得者,重大疾病靶向治疗新技术和应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民进中央青工委委员。2008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王锐院士。

付彩云教授围绕肿瘤诊治新靶标发掘与新药物研发领域,以最后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Adv Sci,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Mil Med Res,Coordin Chem Rev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3篇被遴选为封面论文,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ESI热点论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应用转化6项)。主持国自然(4项)和省自然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项。基于前期原创性发现,为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目前团队已开展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

刘晨光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华侨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基于生物材料的肿瘤多模治疗与金属稳态调控的肿瘤治疗机制研究,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Coordin Chem Rev,Adv Sci,Chem Eng J,Mater Des,Regen Bio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三篇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Copyright 2008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