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内部网   |  返回旧版

学院文化

首页 >> 学院文化 >> 正文

学院文化

《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等报道我校生科院“爱心中转站”学雷锋事迹

发表于:2013-03-06  浏览人数:

《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报道我校生科院“爱心中转站”学雷锋事迹

35,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报道了我院“爱心中转站”连续两年捐书捐物、关爱失依儿童事迹。

原文如下:

杭州日报:“爱心中转站”关爱失依儿童

本报讯 (通讯员 柴田 赵凯鹏 记者 方秀芬)在寄出的每一个衣物包裹中,大学生附上了一封封质朴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失依儿童的关爱。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爱心中转站”通过QQ、微博、宣传单、倡议书等形式,号召全校师生通过捐物的形式送出关爱,捐助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失依儿童。

“在毕业之际,希望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将毕业离校的研究生刘云龙说。其实,很多毕业生成了活动的主力,他们捐了很多衣物。

“我们不仅希望能对孩子们有物质上的帮助,还能有精神上的鼓励,我们会一直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该活动负责人况野表示,本次活动将一直持续到6月底。其实,连续两年的捐助,他们已与四川、贵州等地的失依儿童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注:失依儿童是指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或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没有任何依靠的孩子。)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3-03/05/content_1445932.htm

钱江晚报:大学城里,这群雷锋很贴心

  本报记者 林晓莹通讯员 裘永晓 柴田 赵凯鹏 余聪

  今天是35日学雷锋日,在这一天很多同学都会学习雷锋精神,帮助有需要的人。但大学城的学生们,在过去一整年里都活跃在校园内外,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服务他人。

  他们到过福利院,陪老人们下象棋、玩游戏、聊天;在杭州青苹果乐园,陪自闭儿童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在公交总站,免费给路人指路、兑换零钱、送热水;他们曾为外来务工人员拍照、代写家书……

和老人聊天,为他们剪指甲

  浙江经贸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王启益,她的志愿服务是服务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所以只要有空,她便会坐着公交车去敬老院。

  “每次去敬老院,都要包饺子、整理房间、剪指甲,有一天好忙。”王启益说,她很喜欢和老人在一起,和老人们围在桌前,一边说说笑笑叙着家常,一边热热闹闹地包饺子,特别有意义。

  王启益说,在敬老院里的老人特别需要关怀,每次看到志愿者来都会开心,好像亲人来了一样。在敬老院里有个80岁的老人,大家喊她老陈,每次王启益一来,她便会把她当做孙女一样叫唤。

  “因为我每次去都会给她剪脚指甲,所以我们俩的感情很好。”寒假返家前,王启益还提了苹果、香蕉去看她,答应开学后还会来看她。

  每次在敬老院,大学生都会为老人表演节目,有时也邀请部分老人参与表演。同时,大学生还会为老人揉揉肩、做做按摩,让他们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

  “每次看到老人灿烂的笑容,觉得再累都很值。” 王启益笑着说。

义卖苹果筹集善款,为外来务工写家书

  因为了解到衢州贫困山区的学生们生活窘困,去年圣诞节时,浙江经贸职业学院的“雷锋们”还在平安夜义卖苹果,为孩子募集善款购买课外图书和保暖用品。

  看似简单的事情,而真正落实起来却并不容易。光光订苹果就折腾了好久,当时苹果到货时。比之前的样品小了很多。为了保证苹果质量,他们只好取消了和原商家的合约,重新在另外一家店订了货。

  新选购的苹果质量好,但成本单价也提高了整整一元钱,而义卖的苹果价格仍旧是3.5元一个,因此能募集到的善款比原计划的缩水很多。负责选购的陈同学说:“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募集来的,大家还是很开心。”

  陈淑敏正在读大二,是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一些外务工者长久未回家,她便帮忙拍照和写信寄给外来务工着的家中老人及孩子。

  “当时就一个想法,但说干就干。五个人自筹经费,赶在节前,为数十位外来务工人员拍摄并冲洗了数百张照片。有的还写了家书,最后一起寄回家中”,陈淑敏说。

  中国计量学院质安学院的大一学生程子文和她的同学,利用周末为兰溪市黄店镇朱家村小学的孩子义务支教。

  6名志愿者除了帮孩子辅导语文、数学、英语外,他们还举办了精彩有趣的书法表演、音乐弹唱、球类竞赛等课外活动,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

  “作为大学生,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到他们,这是一种荣幸,也是一份责任。”程子文说。

每周收废品,捐给贫困山区学校

  浙江经贸职业学院保险专业的查娇,也是个大二学生。她喜欢在公交车站服务路人,她告诉记者,有次看到一个阿姨不停咳嗽,她赶紧上前去递了一杯热水,对方一直道谢。那一瞬间,她被感动了,即便当时寒风在刺骨,她也觉得很温暖。

  郑悠燕也是党校里的一员,她负责的“以旧唤心”的活动,就是通过回收废旧纸张、饮料瓶等活动,将卖得的钱捐赠给贫困山区学校或贫困生,以此唤起同学们保护环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

  “搜集废弃的塑料瓶有点像捡破烂的,可是我觉得没什么,捡瓶子也是帮忙打扫校园卫生,挺有意义的。”一些穿不了的衣服,有些都还很新,她都捐给了孩子们。

  “可别小看这些废旧纸张、饮料瓶,每周能筹到300元左右的善款。”郑悠燕笑着说,这顶得上一个贫困孩子一个月的伙食费。

  昨天,在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学们通过学院的“爱心中转站”,给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孩子,送去爱心包裹。

  前来捐助有学生也有教师,他们有的捐衣物,有的捐书籍,还有的专门买了新文具来表表爱心。

  今年,在寄出的每一个包裹中,大学生们还附上了一封封质朴的信,以鼓励收到捐助的孩子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好好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03/05/content_2030908.htm?p=-1

每日商报:雷锋日学雷锋

商报记者 张晨 通讯员 余聪 陈胜伟 柴田 井冬梅

浙江农林大学:518篇续写的雷锋日记

昨日,浙江农林大学举行系列活动弘扬雷锋精神,该校雷锋班115名学生撰写的518篇“雷锋日记”吸引了师生的共同关注。据介绍,该校从去年3月份开始组织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并组建了全校志愿者骨干组成的雷锋班。

中国计量学院:这群小老师 名字叫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好,再跟我念一次!”昨天上午,兰溪市黄店镇朱家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26名留守儿童端坐课桌前大声朗诵,但讲台上的老师却很年轻。

这位小老师叫程子文 ,是来自中国计量学院质安学院的大一学生。她所在的中国计量学院学雷锋社会实践“爱在兰溪”小分队,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兰溪市黄店镇朱家村小学开展“用奉献点亮青春为雷锋精神‘代言’”的主题活动。每到周末,6名志愿者和班上26名学生就会准时来到学校,开始一天4小时的语文、数学、英语辅导,这是大学生们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薄弱环节而特别设置的。

浙江理工大学:爱心中转站 关注失依儿童

连续两年,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爱心中转站”以爱心捐物的形式关注贫困地区的失依儿童,得到了全校师生们的广泛回应。

失依儿童是指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或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没有任何依靠的孩子。浙江理工大学“爱心中转站”通过QQ、微博、宣传单、倡议书等形式,号召大家通过捐物的形式送出关爱,捐助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这群孩子。

全校师生们有的捐出了干净整洁的旧衣物,有的捐出了健康向上的旧书籍,还有同学专门买了一些新文具送过来,让“爱心中转站”转送爱心。很多毕业生同学成了活动的主力,他们将很多不带走的衣物都捐献了出来。

浙江财经学院:选出11位“我们身边的雷锋”

浙江财经学院评选出11位“我们身边的雷锋”。他们有专门关心留守儿童的“微爱心·为爱行”服务队成员,有多次到贵州支教的徐佩枫,有多次献血照顾孤寡老人的贺楹紫等等,都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是学生们公认的自己身边的“活雷锋”。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13-03/06/content_1447124.htm